大年初一,中誠信托旗下“誠至金開1號”在最後一刻避免違約,有“戰略投資者”對投資者本金兜底,儘管其第三期利息打了水漂,不過總算有驚無險;春節過後,又傳出吉林信托等信托產品面臨兌付難問題。在當前投資渠道狹窄的背景下,公眾該如何投資信托類產品?江蘇是金融大省,省內信托機構發行的產品安全性如何?記者近日就此採訪相關專家。
  “正月初八剛上班,就接到一家投資公司電話,推銷北方某信托公司一款高收益信托產品,年息9%,挺誘人的。你說能不能買?”記者把一位投資者的問題捎給省銀監局非銀處處長王正超。王處長說,按監管部門要求,投資者購買信托產品,必須到其營業場所,當面辦理面簽手續。信托產品不同於銀行儲蓄,並非每個產品都能做到完全無風險的剛性兌付,監管部門要求信托機構在發售時,必須向投資者進行充分的風險揭示;投資人也須在現場填寫並完整陳述可能的風險,並簽下類似風險自負的責任書。現在,一些渠道代理機構在網上銷售和業務員個人私售,已出現不少問題,風險值得警惕。
  公開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社會融資總額17.28萬億元,信托產品存量總額已達11萬億元。過去幾年間,信托資產從幾千億急速膨脹到逾10萬億,吸收大量社會資金。華泰證券研究所的一位資深專家指出,以高回報的理財及信托產品風生水起,虹吸大量社會資金,加劇錢荒蔓延。而剛性兌付的潛規則讓投資者放鬆警惕。不斷出事的信托產品對投資者瞭解信托風險而言,是個很好機會。
  江蘇紫鑫投資董事長趙春生認為,出事的信托產品,從資金用途來看主要是錯配風險,要麼是短期資金錯投向長期項目,調不過頭來;要麼是不少融資項目投向效益差、現金流弱,甚至是沒有現金流的僵屍類項目,資金固化,只有不斷通過借新還舊來維持生存。信托業剛性兌付繼續維持下去,這類機構就可繼續從市場上獲得資金,一期期往下滾。其高收益使得市場資金源源不斷流向黑洞型項目,造成社會資源配置的逆向選擇。現在出問題的,兌付風險大的,往往是那些效益低、現金流枯竭的項目。
  在一哄而上的信托熱中,投資者、信托機構與渠道方的利益分配畸形,渠道代理手續費過高,像一些以礦業資產設計出的信托產品深不可測,15%的年化收益,只給投資者8-9%,餘下的代理機構“打包分”,利潤畸高,信托公司“十年不開張,開張吃十年”,年人均利潤動輒上千萬,極不正常。而在高手續費的吸引下,銀行、保險、證券一起上陣,扎堆賣信托和理財產品,很容易出現風險。當下,頻頻出險的信托產品提醒監管者,從防範金融道德風險和交叉銷售的行業風險角度考慮,要有辦法約束整個產品線上的每個環節和每個人,使其對投資者做出有道德和負責任的決策。信托產品的規模越來越大,信托業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必須要對投資人利益負責,而不能賣的時候天花亂墜,賣完不管不問。
  省有關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江蘇信托類資產總盤子已達3000多億元。從省銀監局非銀處的監管報告看,我省信托機構發行的產品抵押擔保充分,管理嚴格,近年未出現一起風險事件,安全性無虞。這得益於我省信托資金主要投向實體經濟,如中小企業的集合信托和單一信托,以及各地有財政擔保的保障房等政策性業務。連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的資金都委托江蘇信托機構來管理和投放,其對項目的考察把關非常嚴格。本報記者 陳志龍  (原標題:信托產品強化監管正當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hbfq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