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英
   本刊第一期封面(資料圖)
  2004年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這一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50周年,憲法頒行50周年;這一年8月16日,檢察日報《聲音周刊》創辦。作為中國法治類媒體中第一份全面報道人大工作的周刊,《聲音周刊》一創辦就鮮明地亮出自己的口號——“代表聲音,代表人民的聲音”。
  2014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迎來甲子之年,《聲音周刊》也滿十歲了。從第1期到第484期,《聲音周刊》以自己獨有的方式,不斷地記錄小人物民主、正義的訴求,不斷地反映當代中國民主的宏大敘事乃至點滴進步,不斷地把人民的聲音傳遞給人大代表,不斷地摸索人大監督、法律監督與輿論監督相結合的路徑,力爭把輿論的聲音,轉化為法治的力量。
  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檢察日報社舉辦《聲音周刊》創辦十周年座談會,人大代表、人大制度專家以及《聲音周刊》新老作者,共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謀《聲音周刊》發展藍圖。
  把人大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有機結合起來
  十年間,《聲音周刊》承載追逐民主的理想,採寫了一批有影響的作品,如《追尋新中國第一個居委會》《95張政法面孔傳遞什麼信號》《專家揭秘選舉法近60年鮮為人知的故事》《刑訴法大修系列報道》《90講,以憲法畫了一個圓》等,極具史料意義和標本價值。
  作為檢察機關的輿論陣地,《聲音周刊》自創刊伊始就致力於人大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的有機結合。
  2006年3月27日,《聲音周刊》刊登了安徽省馬鞍山市一起朱某、潘某共同受賄106萬餘元案。該案從無罪改判有罪前後經歷了4年,其間圍繞這起個案,馬鞍山市和安徽省兩級檢察機關通過抗訴進行法律監督;安徽省、市、區三級人大常委會通過聽取檢、法兩家彙報案情並調捲進行了審查,幾位全國人大代表通過在兩會上聯名提出糾正錯案的建議、提出詢問案等,促使該案啟動再審程序,人大監督顯現威力;此間各路媒體不斷跟進,進行了持續的輿論監督。最終,三種監督共同發力,兩被告人共同受賄的性質終於得到確認。
  這樣的監督報道不勝枚舉。如《鄭州人大否決政府專項報告追蹤》《1.3億流動人口中誰當代表》《選舉是否合法起爭議兩任村主任的公章之爭》等,均體現了《聲音周刊》用監督的眼光發現問題,用理性的建言完善規則的特點。
  2008年6月18日,《聲音周刊》刊發了《梁廣鎮雙城困局》,對類似“梁廣鎮”這樣在兩個地方當選人大代表的情況進行了披露,引起最高權力機關的高度重視。2009年10月審議的選舉法修正案(草案)規定:“同一個公民不能擔任兩個互不隸屬的行政區的人大代表。”
  宣傳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就是助推檢察工作
  十年間,《聲音周刊》為宣傳我國人大制度建設、民主法治進程,宣傳檢察機關自覺接受人民監督、不斷改進檢察工作的生動實踐作出了積極努力,回應了在推動司法公正方面人大該如何發揮作用的問題。人大代表、專家學者認為,檢察工作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休戚與共,宣傳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就是助推檢察工作。
  連續三屆的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律師》雜誌主編陳舒用“三個極大”概括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助推檢察工作的成效——“從律師法出台到刑事訴訟法修訂以來,我國的立法進程極大促進了檢察工作的法治化、科學化;極大提升了檢察機關保障人權的意識;極大提升了檢察機關的社會公信力。”陳舒說,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發展、立法水平的提高,都與檢察工作的整體提升緊密相關。
  2014年9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傳遞了很多新的信息。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韓大元說:“第一句話就非常精彩,清楚地指出中國特色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產生於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
  韓大元說:“人民檢察院的地位也是在1954年確立的。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檢察機關應該高度重視維護憲法的權威,全面實施憲法中應該發揮的作用。”在韓大元看來,檢察機關作用發揮得是否充分,關係到憲法是否有權威。如果沒有憲法的權威,依法治國就失去了基本的意義,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本身也失去了應有的效果。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莫紀宏認為,60年來檢察體制隨著國家法制建設的發展得到了不斷完善,檢察機關在法制建設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近兩年來,檢察改革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框架下做得非常有底氣,收到了很好的實際效果。《聲音周刊》十年的報道,就是圍繞宣傳人大制度、助推檢察工作開展的,做得不錯。
  做有溫度、有價值、有思想的報道
  十年間,《聲音周刊》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也贏得了全國人大常委會、最高檢黨組的肯定和各級人大代表的贊譽。2005年3月的全國兩會期間,時任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賈春旺在向大會所作工作報告中,把創辦《聲音周刊》作為加強代表聯絡工作的一項重要措施。2006年11月,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新聞局局長闞珂一行到報社與周刊採編人員座談,充分肯定了《聲音周刊》的報道工作。2007年,《聲音周刊》被全國人大常委會新聞主管部門列為重點扶持媒體。
  成績只代表過去,未來仍充滿挑戰。近年來,各級檢察機關接受人大監督的意識不斷強化,人大代表參與檢察工作的範圍不斷擴大,作為專門面向人大代表的周刊,《聲音周刊》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60周年的講話里,特別提到依法治國的核心就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的關鍵就是依憲執政。今後應當如何報道憲法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焦洪昌認為,《聲音周刊》有責任做得更好。
  回顧484期,《聲音周刊》直接間接報道了4000多位人大代表,力度不可謂不大,但是還有不少空間。全國260萬各級人大代表大部分在基層,宣傳報道好更多基層人大代表的履職情況,也是非常重要的。湖南《人民之友》雜誌社副主編田必耀強調,怎樣讓基層代表在《聲音周刊》發聲,有一個說話的平臺,也是周刊今後需要思考的問題。
  《人民日報》高級記者毛磊說,他也是《聲音周刊》的忠實讀者,“無論是各個層面的代表工作、代表履職,還是我們目前的選舉制度,都有很多挖掘新聞的空間,希望《聲音周刊》在代表工作、代表履職方面仍然有很大的空間和作為。相信並期待《聲音周刊》下一個十年,繼續發出好聲音,採寫出有溫度、有價值、有思想的報道。”  (原標題:努力發出“中國好聲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hbfq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