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打造美麗水景,在涼水河洋橋段770米長的河岸兩邊,建設了木質涼亭、棧道、座椅等公共休閑設施。圖為橫跨在河面的親水步道。 曾鼐 攝北京於今年4月正式啟動了“涼水河水環境綜合治理”一期工程,3年內將實現河道的徹底治理。圖為經過治理的涼水河洋橋段,河水清澈。 曾鼐 攝
  中新網北京12月26日電 (記者 曾鼐) 隨著南水進京進入最後的倒計時,京城的水資源保護再度引發關註。記者26日實地探訪北京涼水河,發現河道正積極引入“中水”,以節約地表水資源。
  作為遼金兩朝最重要的城市供水河道,涼水河今天依然是城南地區重要的排水渠道,全長67.2公里,流經海澱、西城、丰台、大興、朝陽及通州六區,橫跨新首鋼高端產業服務區、麗澤商務區、亦莊開發區、環球影城等重要功能區,流域人口450萬人。但多年來,由於周邊污水直排入河、淤泥聚集、沿線污水處理基礎設施落後等原因,致使涼水河一度陷入“又臟又臭”的境地。
  為了重現昔日的“柳映紅亭水映橋”,北京於今年4月,正式啟動了“涼水河水環境綜合治理”一期工程,3年內將實現河道的徹底治理,把涼水河從單一的防洪排水功能,向防洪、景觀、生態綜合功能轉變。
  一年處理污水約900萬方
  記者26日來到涼水河洋橋段,作為涼水河生態治理的“試點”樣本,今年10月正式完工。從橋上俯身而望,河水涓涓流淌,水清見底,松柏等綠植環繞河床兩側,不少孩子正沿河玩耍嬉戲。
  “原來全是淤泥,都沒什麼水,特別臭”,已在附近居住20多年的範武臣對記者講起一年前的涼水河。污水直排入河是涼水河整治的一大頑疾,在高峰期,每天約有64萬方污水直接流進涼水河。而經過今年的整治,目前涼水河沿岸關閉了35個排污口,啟動了南四環—南五環排污口臨時應急治理工程。
  涼水河管理處副主任邁德順介紹,應急治理工程3月運行,最大處理能力為4.5萬立方米/天;主要針對4個排污口污水,包括涼水河舊宮橋上游300米排污口、涼水河舊宮橋下游左、右岸排污口和涼水河珊瑚橋下游1800米左岸排污口。
  邁德順說,截止到12月20日,共處理污水約900萬立方米,消減COD污染物排放量約500噸,“凈化出水都挺透明的,水質也達到設計要求”。他表示,將進一步加快涼水河沿岸各污水處理廠的建設。
  針對河水除臭,邁德順介紹,在西客站暗涵出口、水衙溝暗涵出口已開始利用生物除臭工藝,通過風機使臭氣進入反應塔,利用微生物新陳代謝作用分解臭氣成分,使排出物符合排放標準。他說,一共將在西客站暗涵出口、水衙溝暗涵出口、工程兵橋、岳家樓橋、甘石橋、馬連道南橋新建6處除臭工程,處理廢氣能力將達日均8.8萬立方米。
  每年補“中水”有望達1億方
  滔滔南水進京在即,能否解京城之渴?邁德順認為,南水北調雖然能夠補充一部分的生活用水,但是北京缺水依然嚴重,本市大部分的河道等景觀用水,需加大力度引入“再生水”。
  “多用再生水,可以減少地表水用量,就是對水資源的節約”,邁德順說道。再生水,因其水質介於自來水(上水)與排入管道內污水(下水)之間,故而也被稱為“中水”;主要指廢水或雨水經適當處理後,達到一定的水質指標,可以進行有益使用的水,能實現水生態的良性循環。
  邁德順介紹,近年來,正在逐步加大中水的補充力度,今年1月起,從盧溝橋、吳家村再生水廠每天約有4萬立方米的中水補充到涼水河,年均補中水1300多萬立方米。
  他說,隨著水面的拓寬,流量加大,今後有望達到全年補充1億立方米中水,以保證再生水充分利用,“讓水流動起來”。
  “南水進京了,也必須得節約水”,北京市民範武臣對記者說。他認為,雖然南水進京了,但隨著北京人口增多,“喝的、用的水應該還是不夠,不能浪費水”。
  親水步道橫跨河面
  記者沿河而行發現,由幾十塊方磚拼成的一條步道橫跨河面,而河道邊坡也並不是常見的水泥硬化坡面,而是由蜂窩狀帶孔的砌塊鋪設而成,空心磚中間還長出了綠草等。
  “希望能打造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邁德順說。他稱,由於該地區居民密集,但小區離公園等休閑設施較遠,所以圍繞人水和諧的治河理念,興建了大量親水設施。他說,原來河道兩側綠植覆蓋率較低,河道邊坡採用了一種新的護坡技術,六角形的空心砌塊互相咬合不僅具有護岸功能,柳條、水生植物等也可生長在孔隙中。
  他介紹,在770米長的河岸兩邊,目前種植了松柏、丁香花、迎春花等在哪的40多種植物,建設了木質涼亭、棧道、座椅等公共休閑設施,“在其他河段,也會陸續打造這樣的美麗水景”。(完)  (原標題:南水進京進入倒計時 “中水”利用受關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hbfq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